
马上就是农历2025年正月十五了,春节的喜庆氛围尚未消散,但一场气势磅礴的“开工交响曲”早已激昂奏响。
从青藏高原海拔数千米处,投资超500亿的超级水电枢纽项目正式启动,巨型水轮机基座浇筑的第一斗混凝土被缓缓注入;到上海临港新区,数千名工人在人工智能芯片制造超级工厂的工地上日夜鏖战,打造属于中国的“芯片之巅”。
从中原大地深处,智能化煤炭地下气化示范工程的钻机首次突破千米岩层;到东部沿海,超大型海上风电集群的首座风机在汹涌波涛中傲然挺立……
这些看似分散在天涯海角的项目,正以全速交织成一张覆盖高端制造、数字基建、能源转型的宏伟战略网络。
中国人一旦过好了年,那开启的就是恐怖的“速度与激情”,宛如东方巨龙鼓荡不息的强劲心跳。
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新春后的中国,多个重大项目按下“快进键”。从各地的开工项目清单分析,就能清晰触摸到中国经济的深层脉搏。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项目与大规模储能基地紧密结合,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实现了超越时代的深度融合;深圳的量子通信技术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利用微观世界的量子纠缠现象搭建全球最安全的通信网络雏形;广西柳州的汽车工业智能工厂内,每一辆汽车都配备了超百个智能传感器,实现了与周围环境的实时交互。
这些鲜活的场景勾勒出的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清晰路线图,更是新质生产力的高效孵化场。
权威数据表明,2025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规模预计飙升至5万亿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2%。
如此惊人的加速度,正让曾经横亘在中国科技发展道路上的“卡脖子”项目清单以匪夷所思的速度不断缩减。
前不久,印度报道报道,中国绝大多数“卡脖子”项目已经实现重大突破,一些科学项目,正在对美西方形成“卡脖子”。
